随着Chat GPT的猛然登场和Sora的惊人亮相,人工智能领域骤然迎来了一个迅猛发展期。为了推动新质生产力食物发展,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和元素成为了必然趋势。本年度的政府工作规划也首度强调,需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研发与实践,推广“AI+”行动计划。在此背景下,联影智能以科技创新赋能,聚焦医疗人工智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临床应用中,磁共振扫描相比CT和X光扫描往往需要更长时间。以颅脑磁共振扫描为例,由于脑部神经系统对扫描精确度要求极高,成像数据量极大,一次完整的颅脑扫描耗时甚至长达半小时。常见的腹部等部位的扫描也需要约15分钟至20分钟,不仅耗费患者就医时间,也增加了患者的不适体验。
在此背景下,联影智能将AI作为核心技术“底座”之一,聚焦医疗人工智能研究。联影智能联席CEO周翔认为,医疗人工智能已经深度应用于智能设备、临床和科研的各个环节,成为引领下一代放射学的关键。例如,在联影智能,医疗人工智能成为解决磁共振加速成像的切入点:依托联影智能ACS智能光梭成像技术,磁共振扫描进入“秒级全新时代”。
以头部扫描为例,完成四个基本扫描序列原本需要十多分钟,如今在医疗人工智能的提效下,可以在100秒内完成,并且分辨率及对比度完全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同时,由于ACS扫描速度快,可在极短时间内捕捉图像,能够有效减少运动、呼吸造成伪影。
在科研领域,由联影智能参与的中国脑计划婴幼儿脑智发育重大专项,正是通过搭载ACS算法的联影科研型3.0T磁共振,进行婴幼儿脑部图像采集,不仅图像高清,还可将扫描时间节省约44%,脑结构成像噪声降低约28%至34%,极大提高了婴幼儿脑影像数据采集效率和成像质量。

志愿者小朋友正在上海科技大学儿童类脑研究中心体验磁共振模拟测试
“医疗人工智能不仅仅是赋能医疗设备本身,提升患者的检查体验,更要赋能临床和科研,为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感受到从‘人工’到‘智能’的转变与便捷。”周翔介绍,以联影智能一站式科研平台为例,目前已开拓核医学、心血管、脑神经等多个细分科研领域。科研平台已在全国超100家医院、大学和科研机构应用,支持医院联合申报超200个国家级、省市级等科技项目,已累计支持400余个科研课题,联合发表文章400余篇,为医工交叉大探索时代,贡献医疗人工智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