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列表 / 聚焦脑影像AI,联影智能沈定刚教授分享全栈全谱脑部疾病智能解决方案
聚焦脑影像AI,联影智能沈定刚教授分享全栈全谱脑部疾病智能解决方案
2025-02-13

2024年,联影智能推出了「MR脑静息态功能智能分析系统」和「MR脑纤维智能分析系统」两大创新工具。至此,联影智能在大脑影像AI领域的产品线,已形成从卒中、肿瘤到神经退行性疾病,从CT模态到MR模态的全景图谱。这即是联影智能所强调的“全栈全谱”的研发思路。

联影智能沈定刚教授在接受雷锋网采访时,也聚焦联影智能在脑影像AI领域的丰富产品成果进行了分享。

雷峰网:总体来说,联影智能在脑方面的影像AI的整体布局是怎样的?

联影智能沈定刚教授:针对脑部的影像AI研究难度极大。联影智能在大脑影像AI领域的产品成果丰富,已实现卒中、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疾病覆盖,CT、MR多模态覆盖。

以基层重大疾病脑卒中为例,公司已先后开发出5大智能辅诊系统+智能危急预警平台,构建「一站式脑卒中智能解决方案」,全方位覆盖卒中患者一站式CT检查流程。该解决方案具体包括CT颅内出血智能分析系统、CT脑缺血智能分析系统、CTA头颈血管智能分析系统、CTP脑灌注智能分析系统、CTP/CTA脑侧支循环智能分析系统以及智能危急预警平台。

我们在CT模态的布局是比较完善的,作为全国首个数智一体化卒中诊疗方案,该系列产品已深入赋能湖北枝江县域脑卒中诊疗,6个乡镇均具备基本的缺血性脑卒中的诊疗能力,落地短短数月内已拯救超50余个家庭危机,为当地60万人提供幸福保障。

总的来说,我们的脑影像AI产品线集中在两大块:一是MR成像,包括对脑小血管病、脑转移肿瘤的研究,以及对脑科学的前瞻研究;二是CT成像,针对脑卒中后脑组织变化的自动测量和诊断信息提供。

雷峰网:CT和MR这两种成像模式,在针对不同病种时各自有哪些特点?

联影智能沈定刚教授:磁共振成像(MRI)的优势在于它对人体没有任何损害,因此可以用于年度体检或日常检查。而CT扫描虽然速度快,可能几秒钟就能完成,但存在辐射剂量问题。

CT在紧急情况下非常有用,因为它能迅速提供结果,MR通常需要更长的扫描时间。但CT主要观察骨骼结构,对于软组织的对比度表现则相对有限。

在细节的呈现上,MR更为精细。MR能够清晰地展示脑部微小的变化,包括白质和灰质的对比度。例如,在脑卒中发生后,如果需要进一步明确卒中导致的脑组织变化,MR能够区分脑组织中哪些部分已经坏死,哪些部分仍有可能被挽救,这对后续的治疗计划和预后评估非常重要。此外,MR还能检测到微小的出血点,这对于早期诊断脑小血管病等病症至关重要。

我们还开发了能够自动识别并标记出脑部出血点的工具。在癌症转移方面,MR也能发现脑部的小转移瘤,这些在CT上可能难以辨认。我们的工具能够帮助医生节省时间,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CT和MR各有优势,我们在这两个领域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我们的产品体现了这些技术各自的应用价值,它们在医学诊断中是互补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

雷峰网:在联影智能的脑影像AI技术和产品版图中,哪些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哪些仍处于研发阶段?在临床和科研两块的服务上,公司策略是怎样的?

联影智能沈定刚教授:取得显著进展的正是刚才提到的--脑卒中AI的“枝江模式”。而脑影像AI的一些细分方向则处在研发阶段,包括任务态脑功能、儿童脑损伤、核医学MI脑、脑肿瘤等。

所以说,我们的脑影像AI产品的定位,可以用“顶天立地”来形容,既着眼于高端的科研领域,也瞄准了基层的危重疾病应用,这样可以使得我们能够适应各种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

对于“顶天”的高端科研产品,恰恰是最优秀的一批三甲医院、国家医学中心等医院,才有能力对极复杂、具备挑战的脑部疑难杂症进行深入的探索。我们的高端脑科研产品针对大脑疑难杂症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强大的工具。而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专家们的研究工作,进而满足脑科学调研课题时挑战性的、多样化的需求。

对于像脑卒中等基层危重疾病所延伸出的“立地”的产品,恰恰对可以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因为这类基层重大疾病有着广泛性和严重性。因此,我们正持续推动将AI技术这一高质量的资源持续推向基层医疗机构,帮助他们提升对这类疾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从而惠及更广泛的病患群体。

在科研服务这块,我们的策略主要也可分为两个:一方面,我们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脑科学研究非常复杂,但也是医生们都非常感兴趣、想尝试的方向。所以我们的策略,就是以临床易用为导向,提供好用的科研工具,去降低脑研究的门槛,让医生不需要很高的学习成本,就可以学会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脑科学的探索,满足自己的个性化科研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坚持产学研医,针对之前提到的重大脑科研项目,我们和领域内的专家、医院都建立了联盟组织,比如儿童脑智发育联盟、中国精神影像联盟、孤独症脑影像联盟等,了解专家们认为重要的探索方向,紧密的协作创新,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重大研究。

总的来说,目前我们讨论的大多数产品都已经得到了广泛地使用。以脑转移瘤检测为例,由于癌症转移到大脑的患者本身就相对较少,因此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有限。即便如此,我们与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等国内顶尖的肿瘤医院合作开发的脑转移瘤检测工具,在目标医院中的占有率却非常高。

采访中,联影智能沈定刚教授也分享道,临床上,联影智能已经收到了医院的合作意向,例如与杭州的儿童医院、广州的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进行的新生儿和儿童的脑部研究与应用。

“我们的工作不仅限于提供医生使用的工具,而且还引领了新的研究方向。”联影智能沈定刚教授表示,特别是在儿童和老年人脑健康方面,联影智能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级的重大项目,称之为“一老一小”脑研究:包括中国脑计划的0~6岁儿童的早期脑发育研究、6~18岁青少年的大脑发育研究,以及科技部重大项目中针对阿尔兹海默病的早期诊断研究。另外,联影智能探索了“脑心肠轴”(脑部疾病与心脏及肠道健康之间联系)的概念,开发了基于影像的诊断工具,这些工具能够帮助识别大脑萎缩区域,从而预测和诊断老年性疾病。

联影智能沈定刚教授介绍,这些工作不仅包括产品开发,还涉及新概念、新方法和新工具的研发,旨在引领学术研究方向。这是一种双向奔赴,不仅提供了工具供医生和研究人员使用,如通过脑形态分析来识别萎缩区域,最终转化为实用的工具和产品,而且让联影智能在未来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中更有信心。

阅读 0
Copyright@2023 United Imaging Intelligence.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10137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