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与医疗领域的深度融合,医疗AI正从被动的辅助工具向主动的协作伙伴演进。在这一进程中,依托联影「元智」医疗大模型诞生的医生智能体,凭借多模态融合能力与临床场景适配性,推动人机协作在临床场景的深度落地,让诊疗更高效、更精准。
这些医生智能体以「元智」医疗大模型为技术基座,通过统一建模与认知融合,深度融入医生的日常诊疗工作,形成多场景协同的智能体系。
2025年5月30日,在第十九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5)上,联影智能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打造了国内首个介入医生智能体。该智能体展示了全新的智能化辅助诊疗技能——用自然语言对话,智能总结患者病情、解读冠脉造影图像、全自动测量血管狭窄率。

东方会直播现场,中山医院导管室与主会场的介入医生智能体(Avatar)语音交互
依托「元智」医疗大模型与医学知识图谱,该介入医生智能体具备跨资料库推理能力,能在各类权威指南、临床文献、医院经验等多源知识中进行深度检索与对比,生成符合最新医学共识的精准解读与个性化建议——术前,智能体可以快速调阅患者既往电子病历,通过语音交互问答,帮助医生高效解读患者病情,有效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术中,智能体可自动识别造影关键帧图像,全自动量化分析血管狭窄率、狭窄长度及最小管腔直径等核心参数,降低因经验差异带来的主观偏差,显著提升临床决策效率。
此外,该介入医生智能体通过融合CTA与DSA影像,突破了传统二维造影局限,实现冠状动脉三维结构可视化——术前,智能体自动预测最佳手术角度,避免血管重叠与位置误判,提高手术精准度与安全性;术中,智能体可以重建闭塞血管路径,提供精准的导管路径导航,显著提升30分钟内导丝通过率,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同时,介入医生智能体还可基于CTA三维数据,实现无创类IVUS成像,直观呈现斑块分布,智能测量血管参数,减少对有创检查的依赖。
介入医生智能体不仅具备数字人实时交互和图像融合功能,还集成了多项前沿AI技术。例如,搭载在「零噪声」DSA上的动态冠脉路图(DCR)通过AI自动分割造影剂,将其动态叠加至实时透视图中,医生无需频繁确认导丝走向,即可在单一界面完成判断,有效减少了造影剂使用的次数与剂量。本次东方会直播中,现场启用联影开发的动态冠脉路图(DCR)功能,清晰呈现血管走形,辅助导丝路径判断,提升了术中导航的效率和精准度。

东方会直播现场,中山医院心内科团队借助联影打造的动态冠脉路图(DCR),判断导丝路径
联影智能医生智能体正以突破性技术创新,打破诊疗局限。未来,依托「元智」大模型的持续进化,它必将在更多医疗领域释放能量,推动诊疗模式升级,守护更多患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