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经历从“工具”到“伙伴”的角色转变。随着多模态大模型、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发展,医疗智能体突破了现有应用边界,在众多领域发挥了更大价值。
在2025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同期uAInnovation 2025联影创新大会上,联影推出一个医疗垂域、多模态协同、自主进化的大模型——联影「元智」医疗大模型及其十余款「元智」医疗智能体,其中诊断智能体作为全院级影像大脑和科室级影像智能体族群,具备主动感知、智能决策和自驱演化等特性,覆盖了放射智能体、核医学智能体等多个科室级智能体。
放射智能体
传统医疗AI是一个应用对应一个特定病种,不同病种只能打开不同的应用来进行诊断,若涉及到多种疾病,医生则需要在不同应用之间切换。此外,当前的AI应用工作流中医生阅片与报告撰写是独立的,这导致影像数据与诊断内容无法实时关联,关键信息需重复迁移,操作流程繁琐且易中断临床思维连贯性。
联影携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积极探索医疗AI大模型的落地应用,两年来历经多次打磨日趋成熟,双方成功研发影智医声胸部一扫多查智能体,高效支持医生完成影像诊断与报告生成的全流程工作。
该诊断智能体是业内首创,实现了「一扫多查」的创新功能,基于一个影像大模型支持,可根据胸部平扫影像,自动检出肺结节、骨折、冠脉钙化、气管扩张、胸腔积液等73种胸部常见异常,平均AUC值超94%。
此外,该诊断智能体通过独创的影像和文本联动架构,将传统割裂的阅片诊断与报告撰写环节深度耦合,使医生可在报告界面直接调取影像,减少许多重复性操作,并基于混合大模型技术,自动推理生成检查结论。此外,医生可以通过语音方式进行“诊断报告智能书写”,基于医疗专用语音大模型,可精准识别专业术语。医生在阅片过程中可全程视线聚焦影像分析,极大提升报告书写效率。

核医学智能体
核医学科作为一项高技术门槛、在国内起步较晚的学科,长期面临着检查量较大但人员紧缺的窘境,对于三甲医院,医生需在繁重的诊疗压力下完成复杂的报告撰写,一份报告常需耗费近一小时;对于基层医院而言,缺乏专业人才之痛首当其冲,其次还面临从零开始建学科的设备配置、场地搭建等难题,使得当前广大基层老百姓只能前往上级医院就诊。
对此,联影智能推出业界首个核医学影像自动报告智能体,这款诊断智能体能一键生成PET/CT诊断报告,将过去近一小时的报告撰写时间压缩至十几分钟,同时也打破医疗可及性低的难题。具体而言,核医学智能体依托联影「元智」医疗大模型,汇聚了其在文本、影像、混合三个大模型上的优势,从而具备「看」「想」「写」「查」的能力,解决核医学科在提升效率与质量方面的双重任务。

这些诊断智能体的进化,既是医生的得力助手,也是推动医疗公平、迈向精准健康时代的重要力量——未来,随着技术的深化,它们或将在更多医疗场景中释放价值,让每一次诊断更精准,每一份健康守护更可及。